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克洛纳斯之渊【行走】绝美——走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海西州创建办

【行走】绝美——走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海西州创建办


走 进 彭 家 寨
召唤
有旅游情结的人,就好像天生能听到某种召唤。
密林修竹,树影婆娑,那是树木在召唤。
流水潺潺,群鱼摆尾,那是溪流在召唤。
农田青幽,新泥吐香,那是乡土在召唤手埙。
……
听从了这些召唤,便无法停下行走的脚步。
所到之处,对于旅人来说,不仅代表一个地方,更代表着一块精神宝地。从那里,可以汲取生活的营养,捕捉生命的原色。
相机记录下的,只是凝固的风景,它终究不如那些印在心底的,那是一种情愫,微妙却又永恒。
正如身处的这个小寨,人虽常易,却秀美一如百年前,宁静一如百年前。

彭家寨 (袁金山 摄)
1酉水源头的古寨
有水有山,一环一抱,共同守护着这个小寨。难怪这里的生活,宁静而又安然。
人类逐水而居。
远古的酉水,是巴楚秦汉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变异之地,它蜿蜒迂回于鄂西、川东、湘西,浩荡奔腾,串连起了一个个闪光的文明点,滋养了鄂西亘古不息的血脉,丰富了华夏的远古文明。
在酉水河的尾端,有一条支流叫车洞河,它是酉水河发源之一。车洞河中部的龙潭河畔,坐落着一个土家山寨——彭家寨。
彭家寨属湖北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两河口村集中分布着数个吊脚楼群。在龙潭河流域,以彭家寨为中心,曾家寨、汪家寨、唐家坪呈“三星拱月”之势,白果坝、老街首尾相衔,符家寨、板栗坪等大小不一的村寨沿龙潭河一线呈串珠状分布。
在彭家寨,和酉水串联的部分文明点相遇,便可窥探由这条河流生发出的土家文化的大致模样。
穿村而过的龙潭河,发源于沙道燕子岩,是一条长约40公里的常流河。河流曾因水流很小,能一步跨过,原称细沙溪。后随着水流量增多,河道愈见宽广,便更名为龙潭河。姚启凤

土家明珠—彭家寨(艾一平 摄)
站在彭家寨前的铁索桥上俯首龙潭河,河水清澈见底,圆圆的鹅卵石清晰可见。
“田野纵横千嶂里,烟火人家半山中。” 抬眼望向彭家寨,建于郁郁葱葱的山脚坡地上的,是那层层铺开、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牵引着行人的脚步。
穿过平整的田畴,碧绿的菜畦,古朴的篱笆,泥泞湿滑的田间小路上,零星生长着叫不出名的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独自在村里信步,路过一户人家,老爷爷悠闲地坐在屋檐下吧嗒着烟袋,脚上穿着沾着泥巴和青草的草鞋,定是那旁边的老奶奶亲手为他编织的。老奶奶屋前屋后地拾掇着,时不时和老爷爷絮叨几句。
我想,恬淡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吧。
挑一个朗朗晴日,爬上山顶俯瞰。环村而过的龙潭河在阳光下闪着鳞鳞波光,铁索桥将河东河西连为一体契约新娘。俊秀的观音山,将寨子温柔地拥入怀中。
有山水一环一抱,共同守护着这个小寨,难怪这里的生活宁静而又安然。
坐在有百年历史的风雨桥里歇脚,微风从山间徐徐而至,闭上双眼,享受微风的旋律,听流水潺潺,任思绪畅游。
在浮躁的人生旅程中,与这样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相遇,确是幸运的。
2揭开神秘面纱
远古神话为彭家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随着岁月的推移,今日的彭家寨更令人心驰神往。
彭家寨所在之地沙道沟镇,古代被称为“蛮苗之疆”, 曾出土过汉代编钟。古时人们在沟边坡地刀耕火种,俗名“砍畲”,因此取名“畲道沟”,后名“沙道沟”。
坐拥“湖广填四川”和“川盐古道”的交汇口地位,沙道沟镇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文化交流也频繁起来。
许是沾了酉河水的灵气,沙道沟镇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市”以来,距今已有250多年的集镇历史了。几百年来,镇上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成为湘鄂川黔边区贸易物资集散地,与利川的谋道镇、巴东的野山关镇、鹤峰的走马镇一起,并称恩施州“四大古镇”。
古镇的北端是老街——沙道沟镇过去的经济中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沙道沟是湘鄂西根据地之一。1935年,红二、红六军团在宣恩县南部建立以沙道、两河为中心的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县政府设在两河口的老街,龙潭等设乡苏维埃政府。
老街依河而建,建筑多为干栏式的商铺。走在鹅卵石铺就的步行道上,看那些遗存的古老铺面和柜台,顿有时光倒转、流年如梦的错觉,耳畔隐隐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繁荣景象仿佛近在眼前。
如今,老街的繁华已成历史,沙道沟集镇闹市主要集中于平安路、四道坝等数条街巷。每逢二五八赶集日,村子里的人们就会背着背篓到镇上,交流着自产的农产品,人们穿梭在各色货品之间,享受着摩肩接踵的热闹。

彭家寨之晨(李佩红 摄)
走出喧闹的集镇,沿龙潭河南行10公里,就到了彭家寨。
村民口中当年求雨用的水府庙现已消失不见,只残存一尊乾隆57年的石碑,记载着修庙时集资者姓名;厚重的石磨如今已不再转动遵义万维网,无声地诉说着村寨那些古老的传说。
相传,几百年前,彭家寨彭姓土家族的祖先彭怀伞及其妻杨氏,为完成先辈的遗愿,不惜长途跋涉,在寻访先人旧址的过程中来到武陵山北麓,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只见河对岸,两山对峙,其间小溪流淌;左山桃花盛开,右山嘉木林立,奇石凸显,其山状如“观音座莲”……眼前美境宛若世外桃源,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让彭氏夫妇认定,对岸即是他们要找的先人旧址。
然而,眼前河水湍急,夫妇俩在无法过河的焦急万分之中,忽见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河中徐徐升起团团云雾。雾霭之中,一座小木桥时隐时现,夫妇俩遂携手渡桥过河。
从此,他们在河的对岸,怀揣安居乐业的朴素梦想,伐木取材,建房砌灶,寨子上空升腾起了第一缕炊烟。
在男耕女织、繁衍生息中,一栋栋吊脚楼次第拔地而起,也见证了彭家寨缓缓流淌的历史。
远古神话为彭家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据彭氏源流记载,彭家寨的先祖很可能是在明清时期,在由湖南迁徙至四川的过程中,滞留在巴蜀大山之中的。
神话也好,史载也好,可以肯定的是克洛纳斯之渊,在几百年前,彭氏先民于龙潭河流域旁边这块难得的山地之上,亲手筑起了一方家园,形成了彭姓土家族的聚居之地。

修缮后的彭家寨特色村寨吊脚楼群(袁金山 摄)
随着岁月的推移,今日的彭家寨更令人心驰神往。
有建筑学家发现,寨中吊脚楼群具有极高的建筑美学价值,但因年久失修、缺乏保护,整个村寨面貌已残破不堪。在“建设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的昭示下,彭家寨已列入民族文化保护村。
2009年下半年,早已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彭家寨,被列入湖北省首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宣恩县民宗局制定了《彭家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项目规划》,充分体现了“整旧如旧、古色古香、结构不变、土家特色更加鲜明浓郁”的特点,为项目建设绘制了蓝图,并请来了旅游开发公司,以及专门的工艺建筑队进行施工,力求恢复吊脚楼本来的面貌。
项目实施以来,彭家寨的建筑得到了保护性修缮,村里还实施了水、电路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改造工程,建设了特色村寨标志牌、入口服务区、景区凉亭桥、核心管理区、民俗博物馆、出口凉亭、戏台广场等设施。
古朴与现代两种文明在这里相融着扣篮对决,于是,吊脚楼群依旧,只是多了一口口卫星天锅,一台台太阳能热水器。村民的生活愈加方便了,也为村寨开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旅游业的合理开发,让彭家寨正日益成为土家风情走廊,体现着土家族最原真的平民生活。正在打造的景区,充分围绕“土”字做文章,由土家生活体验区武尊道,巴楚文化寻根区以及世外桃源、纯朴清新的诗意田园观光区组成。
彭家寨,这颗尘封的土家族明珠,再次在鄂西边陲焕发新的光彩。
古老的传说,悠久的歌谣,建筑的奇葩,正顺着门前这条河,蜿蜒而下,流出两山的夹峙,流传于千里开外,越来越广为人知。
3土家吊脚楼的典藏
“未了武陵今世缘,贫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古朴的吊脚楼群展示着土家人的智慧,被誉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彭家寨的美,在于它的整体美。
村前田园阡陌,稻浪起伏;寨后山峦奇峰,修竹含翠。山、水、桥、吊脚楼和铺金的田园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自然天成和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完美画作。
画作的点睛之笔,当属彰显土家智慧的吊脚楼群了。
在一座“一”字排开的大屋场身后,吊脚楼群落顺山势而起。
作为武陵山区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彭家山寨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旧称“干栏”、“阁栏”、“廊栏”,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武陵山区山多田少,民居择地,为了适应山坡地形,吊脚楼形式成为首选。
彭氏家族迁徒此坡地,建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时光推移,经几代工匠的传承创新,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之美的吊脚楼群。
大小小的院落均有小路相通。或倚石壁而凿山开路,或砌几级整齐的台阶。
远看彭家寨吊脚楼,阁宇峥嵘,层次丰富,高高的飞檐极富气势。
深入其间,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可倚靠之,观景、纳凉,亦可晾晒衣物,有的还挂着锄头、犁钯、竹制的簸箕、筛子等农耕器具。而吊脚下面的空间,有的被用作通道,有的被用作仓储,还有的被用作牛栏猪圈。
寨中现存建筑除一座建于清代外,其余均为近现代所建。这笔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建筑的总体布局和文物古迹,基本保持了建筑初期的原状,只是历经多年风雨冲刷,免不了有些破损和老旧。
带着一份朴素的民族感情和责任,当地民宗部门积极申报,将彭家寨列入湖北省首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在国家民委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彭家寨的民居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得到精心的修复,成为宣恩县最具影响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展示窗口,为恩施州乃至湖北省民族特色之建筑文化留存了一笔宝贵财富。

彭家寨三层式吊脚楼(孙万心 摄)
修缮后的吊脚楼,充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土家特色。
吊脚楼欱子顺山势一溜排开,高低错落,将欱子、吊脚檐柱、两重挑、耍起、吊起、耍头、吊头等建筑最美的部位展现出来。尤其是欱子顶部的歇山檐口为配合建筑悬挑轻盈的感觉,四角均向上发戗,形成微微起翘,丰富了立面造型,这在土家族建筑中并不多见。
也难怪,中国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臬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称:“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该宣恩彭家寨出马”。并以歌咏赞叹:“未了武陵今世缘,贫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
土家族工匠在创造吊脚楼天然形体美的同时女装店名大全,在细节装饰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王爷的弃妃,如垂花柱头、龙头出挑、檐角凤鸟、中脊花、描白屋面、雕花栏杆、窗花、门阁等,无不体现了土家人对美的朴素追求。
稍微富足一点的人家,喜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有的还会将阳台木栏装饰一番,尤其是门楼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透出土家人幸福的光景。
土家人喜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以及各种果树,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墙角生出的一丛美人蕉,一串串红辣椒格外耀眼,黄澄澄的玉米也分外夺目,无不将土家人的脸庞映衬得更加红润、明亮。
一般的土家山寨,都建有寨门以划分领地、抵御匪患。彭家寨因有河水作为天然屏障,河上一座40余米长的铁索桥,自然而然就取代了寨门,成为彭家寨与外界相连的重要通道。
寨子里的大多台阶、院坝等都用清洁、古朴的青石板铺成。走过几级石阶,踏过青石小径,来到后山大片的竹林之中。青青翠竹,为村寨平添了几分雅致的情趣。
除寨前的铁索桥外,在观音山右侧的叉几沟上,还默默横跨着一座建于同治年间的凉亭桥。
这座保存完好的穿斗式结构小桥,可说是寨中最为古老的建筑了。
两柱一骑四排扇,小青瓦盖顶,没有恢弘的气势,也没有画栋雕梁,只是两边建有供村人乘凉歇脚的长凳,桥面并排铺设几根木圆柱供踩踏,古朴之中透露几分温情。
桥两侧生长着几丛芭蕉。逢下雨天,静坐百年古桥上避雨,烟雨迷蒙中,听雨打芭蕉声,看那雨水从桥檐上,如丝般落入沟底小溪,好一派诗情画意!
4一片缠绵摆手歌
青山高耸,流水不息。声声山歌,陶醉了大山,清澈了流水,滋润了山民。一曲土家摆手舞,则传跳了数百年,生动了无数村寨,激越了土家山民。
走下彭家寨前的铁索桥,拾级而上,迎面便是一个石板铺就的偌大的院坝。坝子干净平坦。
我想,这里定是土家人踏歌摆手之所了。
昔日,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土家人或以村寨为单位,或数村数乡人集中在“八部大王”庙前地坪上,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幼“踏歌摆手”,娱神祭祖,最为虔诚。
清朝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曾经这样描绘土家族摆手舞的盛况:“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既然来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恩县,自然少不了欣赏之前早有耳闻的各种土家歌舞了。
原始古朴的铜铃舞,饶有风趣的上梁歌,悲喜交加的哭嫁歌,深沉悠转的夜灵歌,诙谐活泼的闹房歌,进退有度的薅草锣鼓,五一不是伴随土家村民的生活元素。
在龙潭河流域,摆手舞从古传到今。在大堂鼓、大锣的伴奏下,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而“遇事必跳,人神共娱”的宣恩耍耍,源于土家族原始“祭祀娱神”活动,动作诙谐活泼,腔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备受人们喜爱。

彭家寨文艺队迎客来(袁金山 摄)
在鄂西南山区,人们集体薅草或挖土时,为达到催场催工的目的,主人家要请演唱班子。他们击鼓以作气力,鸣锣以节劳逸,酣歌以抒胸臆,这就是独具风格的宣恩薅草锣鼓。它是研究土家文化的宝库,已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在彭家寨寨,人们至今还保留着土家族大部分的风俗习惯。寨中大部分人,都会唱山民歌和各种小调曲,会跳摆手舞、唱薅草锣鼓歌、跳耍耍、玩龙灯、舞狮子等等民族歌舞。
因此,刚刚你还看见的在田间地头干着农活的村民,顷刻间则换了一身行头,站在游客面前,或献歌一曲,或毫无拘束地跳起了舞,好不欢乐!
土家山民歌,包括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叙事歌、历史传说歌、儿歌、谜语歌等各类形式。每类又分支若干类别,如情歌,就有试探、赞美、初恋、迷恋、相思、盟誓等多种类别。
据说,土家族山歌起源于部落时代,兴于唐宋,世代口传至今。无论生产中的挖土薅草、插田打谷,生活中的婚丧喜庆、男女情恋、民族节日,人们都喜欢用山歌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
劳作了一天的土家人,喜欢晚上聚在一起对歌。一曲曲山歌唱完,精神上的愉悦,将身体上的疲惫一扫而光。彭家寨中有几位老人,甚至可以整天对唱内容不同的山民歌。
这山歌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在土家人生活中,如炒菜的盐、解渴的水般不可或缺。
土家歌舞是劳动的结晶,古老而又年轻,厚重而又鲜活。
青山高耸,流水不息。声声山歌,陶醉了大山,清澈了流水,滋润了山民。一曲土家摆手舞蜜之味,则传跳了数百年,生动了无数村寨,激越了土家山民。
5探寻土家族的先祖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最为崇拜的先人是“八部大王”向王天子。他们对于先祖的崇拜与敬仰,如同眼前浩荡的酉水,一直不曾断绝。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最为崇拜的先人是“八部大王”向王天子。因此在过去,许多大寨子都建有“八部大王”神庙,庙堂里供奉的自然就是“八部大王”的牌位了。
传说中,土家人称为八部大王的涅壳赖光明之魂2,带领着土家先民们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阶段,步入定居的农耕社会。从此,涅壳赖被认为是土家族的祖先。

彭家寨吊脚楼群(孙万心 摄)
沟通人神的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们,口耳相传着一部《梯玛神歌》。《梯玛神歌》告诉人们,涅壳赖死于天朝的投毒御酒,死后被葬于紧靠酉水的首八峒的一个小山丘上。土家人在那里建起一座庙宇,那就是流传千古的“八部大王庙”。
每年的六月初六,湘西、鄂西、渝东等地的土家族人从百里乃至数百里外赶去首八峒,到“八部大王庙”进香、祭祀。
祭祀仪式上,牛角号声响起,低沉浑厚,如同远古传来的声音。吹罢牛角号,土老司手持铜铃、司刀,边摇铃边抖刀边舞蹈边念唱,念完贡品清单后,吟唱着千年不变的《梯玛神歌》,歌颂着土家祖先创业功绩,祈祷先人安宁,祈求后人幸运。
如今,土家山寨中建有“八部大王”神庙的越来越少了,但土家人对于先祖的崇拜与敬仰,如同眼前浩荡的酉水,一直不曾断绝。
6淳朴与华贵,尽在土家织锦绣艺中
土家族织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其中,最能唤起现代人情感的,恐怕要数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西兰卡普了。
闲暇的时候,除了歌舞,织锦绣花也是土家姑娘、妇女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宣恩各村寨,流传着“女儿十二学绣花,长大能找好婆家”的说法。因此当地的妇女,大都从少女时代开始,就身怀织锦绣艺。
土家族织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其中,最能唤起现代人情感的,恐怕要数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西兰卡普了。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被土家人视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西兰卡普图案题材多源于土家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山地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有部分是源于织锦者自己的想象。有的反映了土家先民对自然景物的认识,如常见的花鱼鸟兽等;也有的体现了民间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古代文化事象,如土家迎亲图、毛古斯、摆手舞、土家女儿会、白果花(西兰卡普传说故事)等。
织锦多采用各色丝线、自染棉纱、线及毛绒线等。生动有趣的素材,赋予了西兰卡普深刻的内容和原野的气息。

西兰卡普(资料图)
土锦中以花为美好的象征,以“万”字为吉祥标志。如马必花造型,以奔跑的马匹为主题纹样,在锦面空挡处,则适当地填充着吉祥“万”字,示意着万寿万福,传达着美好的愿望。
而藤藤花图形,则表现了并蒂连理而生的繁茂花朵,成为土家织锦中别具风韵的一种图案,体现了织锦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受到汉族刺绣的影响,在土家织锦中,逐渐出现了野鹿衔花、喜鹊闹梅、鲤鱼跳龙门、十二生肖等图案,甚至有了“奥运福娃”等现代题材图案。
土家女儿们源于生活万象的体悟,对未来生活的无限遐想,就这样,各色织锦中尽情显现。
宣恩土家女织出的绣花鞋垫、绣花鞋,以图案丰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广为著称。
绣制鞋垫时,采用纯棉布打底,姑娘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好心仪的图案样式,用笔描绘上去。
图案绘制完毕,接下来就要挑选精美的五彩丝线,经3至5天的的千针万线,一双双绣有生动丰富图案的鞋垫就呈现眼前。
以前,姑娘们绣制鞋垫多为备置嫁妆所用。如今,倒还成为提高她们收入的一大渠道。
这主要得益于宣恩县沙道沟酉情手工绣花鞋垫厂的建立。酉情手工绣花鞋垫厂的负责人周银菊,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工鞋垫)代表性传承人,后来成立了民贸企业——宣恩县彭家寨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
2012年9月,湖北省文化厅公布湖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恩施州宣恩县彭家寨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附近许多妇女在厂里做工,她们精心绣制手工鞋垫、绣花布鞋等工艺品,成功对接市场,广销全国各地,促进了民族特色技艺的传承,将浓郁的宣恩土家风情传递到四面八方。
7天地自然赋予的美味
历史上古盐道的发展,促进了小溪流域的农耕文明,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河流域生态文明奇观,也发展出独特的土家美食。
夜色渐浓之时,就地找了一户农家吃饭。坐在土家族惯用的火塘旁边,饭还没做好,火塘上方挂着的熏得油亮亮的腊肉已经让人垂涎欲滴。
不一会,主人家端上了一盘盘香味浓郁的农家菜。
主菜是地道的农家鸡、土家腊蹄子火锅。配以豆干闷肉、酸辣椒炒腊肉、炒散养鸡蛋、酸腌菜、炒青菜,主食是香喷喷的白米饭。
饭菜极为可口,且一点都不腻假面骑士古迦。禽畜均为主人自家所放养,味道带有大山的气息,绿蔬自然也是从门前屋后的菜畦中采得。这些菜肴直接汲取天地间的能量,散发着乡土气息,自然美味异常。
主人热情地告诉我们,要是我们愿意,其实也可亲自去园中采摘、搭配自己的“晚餐”。最让人向往的,便是提着主人家的撮箕,到溪河中去撮河鲜了。
饭后,啜饮着主人家端上的金银花茶,闻起来清香入鼻,喝来既解渴又下火。听土家阿妈讲,这些金银花都是田间地头野生的。
次日清晨,在鸟鸣声和溪水声中醒来后,我们又品尝了香喷喷的土家特色饮食——油茶汤。据说,油茶汤有一种奇特的功效,它虽为饮品,却颇能饱腹,喝上满满一碗油茶汤,土家人可干上半天活都不饿。

在彭家寨,每家每户都可为游人提供家常风味饭菜。洋芋饭、合渣、熏腊肉、辣椒、油茶、苞谷酒、粑粑鮓广椒、豆皮懒豆腐……这些是盛行于两河口的土家特色食品,几乎家家都会做。
你若想尝尝山中野味,也未尝不可。干竹笋、包谷菌、山药等,任挑一样,皆可与腊排骨、腊猪蹄儿炖制成不同口味的火锅;蕨粉粑、山野菜,则常与腊味肉伴炒,风味十足。
彭家寨所处的巴蜀盐道,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历史上古盐道的发展,促进了小溪流域的农耕文明,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小河流域生态文明奇观。
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早就了宣恩县有名的所谓的“四贡”,即伍家台贡茶、木龙寨贡米、贡水白柚、贡腿(火腿)。贡品所出之地,由以前的以农业和打工为主,逐渐发展为集农业、经济林种植业、特色饮食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为一体的多元产业。
特色产业发展也是特色村寨的标志之一。近年来,在宣恩县民宗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彭家寨的村民们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积极创业增收。2009年,县民宗局支持彭家寨调整产业结构,改水田种水果发展椪柑150亩。2011年,彭家寨又新发展贡水白柚120亩,建成了以贡水白柚、椪柑为主导产业的高效经济林。
在果树飘香的季节来到彭家寨,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采摘,分享丰收的喜悦,品尝自然的馈赠。
8
奔赴两河口
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地处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源头,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的缓冲地带。
两河口村风光秀丽,两条山脉自东向西南绵延,龙潭河贯流其中。
头顶“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的发源地”等国家级桂冠,两河口村境内有彭家寨和老街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两河口县政府旧址、龙潭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山寨春来早(孙万心 摄)
环彭家寨吊脚楼,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彭家寨前的龙潭河是酉水源头之一。沿龙潭河而上有狮子岩、水鸿庙相映衬;顺流而下,紧邻汪家寨有“二龙戏球”之美称。
沙道沟镇境内紧邻彭家寨的酉水河左岸官庄,曾出土过编钟,有悬棺葬、崖庙等古文化遗址空空歌。沿龙潭河而下的红石苏家沟,是宣恩摆手舞发源地,在苏家沟的星火田建有摆手堂,内供土王一尊,王妃两座,配像多座等等。
这些,都是彭家寨周边的绝佳好去处。
交通
两河口村地处交通要道,西距209国道15公里,北距鸦当省道3公里,沙桑省道沿龙潭河伴行。
从宣恩县城出发,坐车60余公里至沙道沟镇,再跑10余公里乡村公路,就到彭家寨地界了。
在宣恩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可直接乘车,经60余公里到达沙道沟镇,再从沙道沟镇搭乘“电麻木”(当地人对三轮摩托车的称呼),经10余公里,即可到达彭家寨。也可乘坐“沙沟镇—两河口—彭家寨—龙潭”线路的公交车。
来源:电子杂志《民族特色村寨》
(国家民委经济司、中国民族报社 合办)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聚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