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小蜜蜂也出来了
梨花、杏花、桃花都开了

印江县人民政府网【见证】那时,办公没有桌、开庭没场所、吃饭没伙房,但我依然没有走-东京城林区基层法院

【见证】那时,办公没有桌、开庭没场所、吃饭没伙房,但我依然没有走-东京城林区基层法院
小编按:
改革开放40年,每个普通人都是见证者。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两位基层法官的故事,他们用坚定的脚步累积司法的厚度。

从七案庭到千案庭
1987年7月范俊涵,我从河南省司法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法院夏馆人民法庭工作。刚走进法庭,映入眼帘的法庭办公场所,使我在学生时期对法院高大上的憧憬荡然无存:三间破旧的土坯瓦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室内,依墙放置的两张办公桌,一张晃一晃吱吱作响,另一张只有三条桌腿;西边用秸秆隔开的其中一间是干警住室,床头一个煤油炉,一个水桶,四块砖架起一块切菜用的木板老房有喜。老庭长诙谐地对我说:“咱们这是床连着锅,锅挨着床,条件简陋,你可别嫌弃啊!”我苦笑着没回答。

1987年的夏馆人民法庭
我报到的第2天凌晨4时许李祖娥,老庭长带我到距法庭65公里的湍源自然村送达一例人身伤害起诉状副本。他边走边向我介绍法庭下辖的七里坪、板场、夏馆三个乡镇,51个行政村和933个自然村均分布在千山万壑中。辖区内高出地面300米的大山比比皆是,最远的村民小组距法庭70余公里,离院机关120余公里。法庭没代步工具,办案全靠两条腿。我与老庭长沿山间小路翻山步行,老庭长介绍,印江县人民政府网脚下飘浮着几朵白云的山顶就是相邻的洛阳市栾川县界。
3个多月后的一天,气象预报最高温度37℃。一山坳小村,树荫下,一张小桌,几把小凳,就开了庭。庭后调解是复杂的,但原、被告都冲着法官第5次来访的劳苦互相作出让步野牛冲锋枪。待案件午后3时多调解结案,我们谢绝了当事人的好意,拿出随身带的方便面,就着矿泉水就算午餐了吉林油田吧。返回途中,湿透的法官服贴在身上,脊背成了“汗河床”,水早已喝光,忍不住口渴,也顾不及溪水中的腐叶,四名干警都趴在小溪边狂饮,还自喻“天然矿泉水”万蒂妮微博。
这一年杀人湖,法庭只受理了7案且全部办结,但与另外6个基层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和结案率相比,都处于领先地位,法庭由此获内乡县政法工作先进单位的表彰。

2010年新建成的标准化夏馆人民法庭
2010年,借改革开放“两庭”建设东风,占地3.2亩、建设面积878平米的标准化新夏馆人民法庭投入使用,我们彻底告别了办公没有桌、开庭没场所、吃饭没伙房的历史。
为体现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2003年以来,夏馆法庭开始逐步实现“四化”:一是办公现代化。增置办案警车一辆、电脑四台、打印传真一体机一台。当事人可以网上立案、预约立案、电话立案。二是管理网络化。法庭收、结案件数量,法律文书制作、电子签章等,均可在网上进行。三是办事公开化多田熏。公示栏、诉讼指南、受案范围、诉讼风险等,均悬挂于醒目之处,方便群众诉讼和对法官的监督。四是装备标准化。楼梯安装不锈钢扶手,地板铺设花岗岩石。卷宗柜、办公桌椅、安保门、空调等配备齐全。
直到2013年,我们法庭还是4个人,年结案数却逐年递增,最高达1094件。难怪70岁高龄的王老汉为自己的赡养纠纷案得到解决,亲身感悟法庭威严和温暖时念颂:“这样的法庭咱佩服!”(杨 红/口述 程相朋/整理)

我在法庭当法官
我的法院生活是从法庭开始的战斗回路。1990年杨明燕,我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第一站便被派到了当时的贺村人民法庭。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工作经历有近一半时间是在人民法庭度过的。

作者在淤头法庭期间的工作照。
记得我第一天到贺村法庭报到时,发现法庭的工作环境与读书时想象得很不一样,这里的法庭与当时的贺村区委一起办公,没有庄严的审判庭,只有三个房间,里面住人外面办公。庭长办公室的墙壁上挂有一只斗大的国徽,就是审判场所了。法庭干警每人购买一辆自行车,以供外出办案;法官办案时经常要到案件发生地进行调查和取证,当时没有什么当事人举证之说,处在“律师动嘴,法官跑腿”的年代。河珠熙我们也经常到村办公室开庭或调解,也就是巡回办案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名书记员骑了辆自行车、带了三件案件到乡镇巡回办案,晚上还是在原上王乡金丰湾村的一名村民家中过的夜。

峡口法庭老办公楼。
1991年9月,我调到淤头人民法庭。令我惊诧的是,淤头法庭更是简陋。这是一座临江而建的灰土砖瓦结构平房,墙面上斑驳的石灰痕下依稀看得见文革时期留下的标语;走进法庭仰望屋顶,可从几块破碎的瓦片缝隙窥到天空;连大门门板也是破破烂烂的。平时吃饭就是到边上的财税所搭伙。法庭甚至连自来水或水井也没有,用水时要到法庭前面的河里拎水。唯有法庭门口挂的牌匾和仓库改成审判庭后上方挂的国徽能让人有肃穆感。
条件是艰苦的,工作是充实的。当年法庭不但办民商事案件和刑事自诉案件,还参与执行,一年一百多件案件,最多的是离婚案。据同事老周讲,在我们这些大学生进法院之前,离婚案件没有几件拿来判决的,一般都是调解或撤诉结案,那时的调解率达到95%以上。由于要多次做工作,往往处理一件案件要经历的时间很长,经过反反复复调解不成的,怎么也得三四年才能判决离婚结案。

峡口法庭新办公楼。
1994年3月,我离开淤头法庭又回到了贺村法庭,之后又辗转到院机关办案。2004年3月,我又一次到法庭工作,任峡口人民法庭庭长民间风水奇谭。期间法庭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多次改善,法庭的建设也一步一个台阶。淤头法庭后来建成了一座花园式法庭,拥有办公楼和审判庭,院子里种上各种漂亮的花草;贺村法庭离开了村区委后,两次再建,最近一次扩建后比原院机关规模还大,引来浙闽赣三省许多同仁参观恐怖废墟2。交通工具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自行车、三轮摩托车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一辆辆面包车、轿车;案件数量也由原来法庭一年办结一百多件到有的法庭年结案近千件。
可以说史德拉海牛,我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如今,峡口人民法庭已经是二层办公楼了,法庭的办公设备也不断现代化,除人手一台电脑并且与院机关局域网联网外,还建成了远程电子签章系统,方便当事人及时领取法律文书。辖区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宅游记,诉讼案件数量连年增长;法庭干警的法律素养越来越高,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法庭服务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功能不断拓展,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建立了司法调解网络,共同服务于社会和谐;法庭的司法为民意识不断增强,一站式立案、预约开庭、巡回审判等有序开展。
人们总说:“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缩影”,法庭为辖区群众提供的司法服务是否到位,并不单纯以收结案多少来衡量,而应当通过法庭的有效工作,使矛盾纠纷得以化解、正义得到弘扬、社会达到和谐。(浙江省江山市人民法院小额诉讼巡回法庭庭长王根清)
来源:人民法院报

聚合内容